南极海洋生物

更新时间:2024-03-29 01:30:28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却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特别是南极辐合带附近的水域,生物更加稠密。

南大洋过去曾称为南极洋或南冰洋,它的北界为南极幅合带--水温、盐度急剧变化的界限,位于南纬48o~62o之间,这条线也是南大洋冰缘平均分布的界线。南大洋的面积为7500万平方公

里,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而没有被任何大陆分割的大洋。它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不但生物量丰富,而且对全球的气候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南大洋中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从单细胞的浮游植物到几米长的大型海藻;从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的哺乳动物海豹、海狮,乃至百吨重的巨鲸;从会飞的海鸟到不会飞的企鹅,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就生物的分布而论,从岸边的礁石、沙滩到潮间带;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海底深渊;从海水到浮冰、冰上,都有它们的踪迹。可以说分布广泛,个体稠密,种群幕革,一派生机。

与世界其他各大洋相比,南大洋的生物种类没有那么多,但数量却大得多,如南极磷虾,其蕴藏量约4~6亿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大洋的捕鲸量占世界总捕鲸量的70%;企鹅的数量约有1亿多只;海豹的数量也占世界首位;浮游植物的密度也相当高,有时每立方米海水中有L亿个细胞。

种类少,数量多,这是南大洋生物的特点之一,正是因为数量多,掩盖了种类少的不足,使南大洋仍然生机盎然。

南大洋生物的另一个特点是生长慢,代谢低,耐寒冷,耐黑暗,个体大,寿命长。例如南极的某些鱼类,每年生长几厘米;南极鳕鱼能忍耐-1.89℃的低温;罗斯冰架发现了耐黑暗而腹中空空的浮游生物;帝企鹅能忍耐-60℃--70℃的低温,平均体重为43公斤;蓝鲸的体重高达150吨;象海豹的体重达6吨;最大的乌贼重达143公斤。同位素测得某种南极鱼的年龄为1600年……这些都是上述特点的最好例证。

南大洋中稠密的海洋生物,丰富的生物资源,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开发利用南极的海洋生物资源,将是人们考察研究南极首先得到的经济效益之一。

南大洋的食物链

所谓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互相依存的食物关系,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就生动而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相依为命的食物链关系。

南大洋食物链的最初一环是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这和世界其他海洋的情形一样。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有机物,即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起来。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者,以此供养其他消费者。

食物链的另一个环节是浮游动物,在南大洋中主要是磷虾,它们以浮游植物为饵料。反过来,浮游动物又是其他更高一级营养级的生物,如海豹、企鹅和鲸的食物。

食物链中的最后一环是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年来,人们已对南大洋的磷虾、鱼类、海豹和鲸等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开发。

南大洋的食物链是相当脆弱的,这是因为南极大磷虾在食物链中是关键的一环。在南大洋这个海洋牧场上,有繁茂的浮游植物,90%以上为硅藻,它们是数量惊人的南极大磷虾的饵料,反过来,磷虾又维持着种类不多,但数量惊人的高等动物的生命,如海豹、企鹅和鲸等。一旦磷虾这一环节被打断,南大洋的整个食物链就破坏了。

浮冰区食物链

南大洋生物稠密而丰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来自北部温暖洋流的水体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盐,形成上升流涌到表层,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在上升流区和南极大陆近岸水中,浮游植物异常丰富,人们可以看到它们把海水或浮冰“染”成深绿或棕色。丰富的浮游植物为浮游动物提供了充沛的饵料,浮游动物又供养了其他高等动物。

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它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磷虾的生活史是相当有趣的。磷虾的卵排到水里后,在其孵化前,不断下沉,一边下沉,一边孵化,一直下沉到数百米。甚至2000多米,才孵化出幼体。幼体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上浮,边上浮,边发育,当幼体发育成小虾阶段时,它也几乎到达海水表层了。这时,它可以在表层觅食、生长、集群。当其发育成熟,又进行下一代的繁殖。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baibeike.com/kepu_6569/
网友关注科普知识
精品推荐
热门科普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