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杂谈

教学分析

〖语文,我们的精神家园·深刻独特的文本解读〗

《祖父的园子》教学杂谈

“一个精美的预设深深地扎根于文本。”教师对教学文本的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堂课的质量。一堂成功的课往往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独特而深刻地解读,只有深入钻研了教材,教学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假如对教材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留给学生的也只能是一个浮光掠影的模糊概念。而对于教材解读的深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只有具备踏踏实实的钻研精神,深入细致的鉴赏技艺,恰如其分的选择辨别能力,方能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灵魂”。

教法上的艺术实际上是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反映,以我校一节研究课《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文章描写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在祖父的园子里“我”无忧无虑。执教者并没有仅仅拘泥于体会小姑娘的童真童趣。课前,她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先锋作家萧红的生平历史,她历经苦难而又倔强过活,可这些都泯灭不了她对于新生活的追求:幼年丧母、离家出走、逃婚、遭恋人抛弃……最终她成了一个可悲的情感的饥饿者。这些丰厚的资料给执教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她透过语言文字表面,引导学生走入了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走向思想的深刻与成熟。20年后的萧红念念不忘儿时的欢乐,那儿时真的这般快乐么?与其说快乐,不如说她向往这种快乐。她的那种向往而又无法企及的无奈,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无比眷恋和怀念。祖父的园子其实成了她精神的故乡,将文本解读到这个高度,完全有赖于执教者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高超的筛选甄别能力吧!

〖关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人性教育·人性教育的思考·童真天性的解放〗

鱼游水底,鸟翔蓝天,不是教出来的,那是大自然的造化。同样对于人,许多东西也不是能教授出来的。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初春的小花,定会顿生爱意娇宠有佳;当我们失意又遇倾盆雨,定会愁苦满面抱怨连连。这些最基本的感受不是教育的结果,天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而一切儿童教育机构都应当是福禄贝尔的“儿童花园”(天性的花园),是天性得以舒展和生长的花园。记得有一天孩子们上体育课,我回班取书。当我推开门时,发现一个孩子侧卧在后排的备品柜上。他一手支着头,一手悠闲地荡着,扬着头望天空。我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我喊了一声他的名字,他嗖地跳下来了。刚才还似江边垂钓的老翁,眨眼的功夫已耷拉着脑袋低头认罪了。我问他:“你不怕我吗?我站这儿你5秒钟了。”“你生气时我怕,你要不生气我就不怕。老师,我真没看见你。”

“你干什么呢?”“我累了,躺会儿。”“别人在上体育课,你怎么敢躺在这,这么高,多危险!”“老师,咱们不是读《祖父的园子》了吗,你看乡下的小孩想躺哪儿就躺哪儿。我看这儿还挺干净的,就躺这儿了。”他突如其来的辩解打动了我,我被他的童真说服了,被他的天性感染了。第二天的作文练习《童年趣事》,他神气地讲了他的冒失,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看到他们的眼神中不是谴责,而是无比的欢悦与好生的羡慕。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儿童与文化的双向创生。我们的教育需要让孩子的童真得以释放,就像陶行知先生所号召的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

【《祖父的园子》教学杂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baibeike.com/yuwen_188983/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