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初五册 第五单元

教案设计

○教学导引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初五册 第五单元

1.经过八个古诗文单元的学习,步入初三的学生不仅已具备了一些文言文、古诗词的感知能力,而且大多已形成了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习惯。这些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可能成为妨碍教学目标落实的一个不利因素。众所周知,习惯是需经时间的推移来巩固的,可十四五岁的初三学生正处于善变的年龄,加之多年的应试教育使他们的不少人被动跟着老师的要求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缺乏做事的恒久性,如果教师此时盲目乐观而忽略了继续强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习惯而只注重在欣赏方面的引导,就可能使学生将在以往学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养成的学习习惯弱化甚至消失。所以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仍应将形成、巩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放在首位,继续引导学生重视诵读,重视理解常用文言词语,注意古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重视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同时更加重视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2.本单元四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都是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的名家佳作,其教育精华仍是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十分有利于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四篇游记产生的年代相近,且出自同一阶层作家之手,但由于作者身世不同,特别是于仕途追求不同,其游记所表露的情怀也不相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参考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交代清楚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思想,为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文章的情调打下基础。《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著名的游记组文《永州八记》中的首篇,被世人看作是《永州八记》的序言,具有欣赏《永州八记》的钥匙的作用。作者以获罪之身叙事写景,表现了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醉翁亭记》写于作者被贬任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它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满井游记》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无意于仕途的兴趣。《峡江寺飞泉亭记》则是作者在悠闲自在的游历生活中独抒性灵的代表作品,它表达了单纯的赏景是没有多少意味的,只有人的心境、处境与自然完美结合,山水之乐才能更令人陶醉的旨意。学习这四篇游记如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会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作比较既可以作单元内的比较,如将《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与《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作比较,就会发现柳宗元和欧阳修这两篇唐宋时的山水游记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而袁宏道、袁枚这两篇明清时代的山水游记则偏重表观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作比较又可与已学篇目比较,如将《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小石潭记》作比较,会达到进一步赏析两篇文章、体会各自的风格、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诗词五首》中不乏爱国忧民之作:有表现虽自己贫穷遇困却有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抒发徒有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却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慨的李贺诗《南园》;有表现身已衰老且处于与世隔绝境地中仍思愤复国土、报效国家的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已走在辞官还乡路上却仍表示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词五首》中唯一的一首词是表现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时失望和怅惘的情怀的《梦江南》。学习这五首诗词,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抓住诗歌的意象,体察意境、揣摩主题。

3.本单元的四篇游记又都是优美的散文,学生在三、四册古诗文单元中已接触过类似文章,对这类文章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只是缺乏总结归纳。教师可在教学这一单元的四篇游记中随时明确,四篇学完后加以总结,使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始得西山宴游记》和《醉翁亭记》都具有唐宋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作特点,不同的是前者采用比照、映衬之法,有力地突出了主题,后者的语言方面骈散结合,词语虚实相间,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富于散文化。《满井游记》和《峡江寺飞泉亭记》同样表现了明清游记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揭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一特点,不同的是前者用白描的笔法写景,采用生动新奇的比喻,后者则是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写出了真情实感。语言方面长短句交错、骈散结合,既有乐感又极富表现力。学习这些文章,反复诵读是披文入情的基础,再造想象是理解主题的前提。《诗词五首》中有歌行体的古诗,有七绝,有词。对不同体裁的诗应该联系特点去理解思想内容,去欣赏写作特点,但教师切忌大讲特讲,使学生无时间读,无时间想,无时间思,否则会使教学目标落空。

4.经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选出研究的主题,制定出相应的研究计划,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课后从报刊、书籍、网络中获取有关资料,集体讨论分析,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5.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第五单元写作为“论证的展开”,学生根据这一单元的指导,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用自己在查资料中获得的论据,选择恰当的论证思路,完成自己的研究报告。

○教学设计

Ⅰ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法]A.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是这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读懂、理解透彻至关重要。虽然在研读前教师会将作者的经历和创作思想用印发材料、媒体展示等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恐怕还是难以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真正理解把握作者的心境和文章的情调。唯一能够缩短作者与学生的距离的方法就是诵读。反复地诵读,诵读时可配乐,乐曲应选择前面略显低沉压抑后面略显高昂舒缓的古琴独奏曲,使诵读显得前后形成对比,进而体会文章前后两段不同的叙事风格,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B.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文章的题目中的“始得”二字为全文叙事定下了基调,先写“未得”后写“始得”,以前者反衬后者的惊奇。要抓住题目中的“始得”二字做文章,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内容,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C.山水游记发源于魏晋,到了柳宗元才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为了把握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特点,可与郦道元的《三峡》作对比。本文是《永州八记》之首,也可与第三册中的《小石潭记》作对比,进一步体会两文各自的特色。

[学法]A.学生首先应运用朗读法开始本课的学习。本课生字较多,读前必须动手查工具书解决,排除字词障碍后反复诵读课文。课文读通畅即可配乐朗诵,配乐不求一致,学生应按自己的理解选择乐曲配文,配乐诵读后学生评议。通过朗诵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诗境,使山水因千年前的作者而含情,文章因千年后的我们而复活,情感在这里成为穿越时空的回响,诵读在这里成为沟通作者与同学间的纽带。

B.经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很容易明白文中的主要内容,疑问自然也会产生,要大胆质疑,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激活自己和同学们的思维,展开开放式的讨论,个人应尽量提出有个性的见解,切勿人云亦云,或觉得讨论是几个人的事与己无关,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就会“萎缩”。

C.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学习本课可以采用比较法来体会文体特点,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怀。将同是写永州山川景物的《小石潭记》与本文作比较,比较的角度可以是表达方式。通过比较明确本文做《永州八记》之首的特点便会突显出来。

[导入]可以从第三册学过的《小石潭记》导入,也可以从对山水游记的发展的介绍导入。

举例:(用多媒体展示清澈见底的水潭中鱼儿嬉戏的画面)这个意境可以用哪篇文章中的语句来描述呢?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呢?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游记,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最富盛名,我们曾经学过其中的一篇就是《小石潭记》。今天我们来读读有“永州八记”序言之称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更进一步体会作者被贬后的心态。

[突破]A.熟读背诵既是接受中国古代文传传承的重要环节,又是对是否理解文章内容的直接检验。本文虽不算长,但生僻词语较多,估计当堂背诵有相当多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拟段落层次提纲指导学生记忆,这样背熟课文更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B.本文寄情于景,托物寓意,借写西山之游表现了自己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作者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并非崇山峻岭,只是一般丘陵,作者为什么要将它写得宏伟壮丽呢?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探究]A.本文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但为什么文中只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八个字写到宴饮呢?

B.你怎样理解本文是欣赏“永州八记”的钥匙这个说法?

[实践]A.读“永州八记”其余六篇,试分析体会作者于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B.如果有游山玩水的机会,试学习柳宗元游记的写法,用一物反衬一物,或借景抒怀。

[拓展]课外阅读《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简析]本文由西山和钴鉧潭写起,引出小丘。然后写小丘的形势,以及购买治理,在小丘上游观的感受。最后写感慨,表面是写小丘,实际上是说自己。这样,文章的主旨由游山玩水转而慨叹人事的不合理,因而意义更深。

醉翁亭记

[教法]A.这篇优美的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文中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既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又将诗一般的句子散文化了,这些非读不能领略。所以诵读仍是本文学习的基础。教学本文宜以朗读为主,讨论讲析为辅,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饱含感情,读出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就会使师生同享文章那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教师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处理好收束句尾的“也”字,使诵读时一唱三叹的风韵显示出来。

B.制做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一篇散文,却有诗一般的意境。但它不是诗,不需读者补出其跳跃部分,它的语言写到之处就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画面反映出来的美是多层次的,有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这些美好的境界如能在学生熟读成诵时与朗读书声同时出现在课堂中,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影响力会更为强烈。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必须与教学设计有机整合,切不可影响学生的想象空间。

[学法]A.朗读法是本课学习首选学习方法,可以借鉴以往学过的《陋室铭》《爱莲说》两文的朗读经验,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读出这一文质兼美的散文的情味来,在朗读中感受“美”与“乐”,使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旷达情怀产生共鸣。从而体会文章的精神、气势、韵趣、格调、辞采和与民同乐的情感。

B.学习过程中运用再造想象来领略文章词语的表现力。在朗读过程中应口读心想,使文中的境界在脑海中展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应运用再造想象来描绘文中写景部分的重要词语所表现的事物的形象。这样不仅发挥了想象力,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导入]可以从“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成语导入,也可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入,还可以从已学的《卖油翁》导入。

[突破]A.本文虽然篇幅不短,但教师可采取抓文脉的方法,从能提挈全文的词、句入手,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熟读背诵全文,文章的主旨自然也理解了。

B.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①作者以哪个字贯穿全文始终?②“醉”字在全文多次出现,它在文中意思是指酒醉吗?写“醉”是为写什么?

[探究]本文表现了作者出守滁州时,偕同众宾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种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气氛,这与柳宗元在永州游历山川的情形相同吗?为什么?

[实践]观察一处植物茂盛之处,写出它早晚的变化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要求语句简练,意蕴丰富,具有表现力。

[拓展]课外阅读欧阳修的《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简析]本文是《醉翁亭记》的姊妹篇,同写于谪守滁州时。两文旨趣相同,但写法各异。本文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而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乐其岁物之丰”“安此丰年之乐”。

诗词五首

[教法]本课五首诗词有古诗、有绝句、有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教学时应依据诗的体裁特点及其美育功能设计教法,切不可一句一句翻译后一层一层总结大意,而忽略了对意象的捕捉、对意境的体察、对主题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

A.采用配乐朗读激发情感。诗歌的情调看似抽象无形,实则具体可感,这两者的转化靠音乐便可实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前半部分朗读的情感不好把握,配上合适的乐曲,造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势,朗读起来就容易进入诗境,也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题。

B.绘画或述画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如画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形象。如果绘画有困难的同学可口述画面,教师再以自己准备好的画面展示出来与学生的理解相比较,既培养想象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带着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C.品味语言,品评技巧。这一项属于诗歌鉴赏,要落实必须从最基本的锤字炼句做起。换一换、减一减、添一添,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就能挖掘出诗词所深藏的情感。如“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思”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如果换成其他字,或减去,诗意都会不如原句准确。

[学法]A.预习法。

B.朗读法。

C.联想、想象法。

D.讨论法。

[导入]制做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介绍唐诗宋词导入。课件应重点突出本课五位作者的介绍,最好能展示他们的画像。

[突破]A.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B.联想、想象走进诗人营造的意境。

C.讨论,品味诗歌语言特色,品评诗歌艺术技巧。

[实践]A.在班级或全校诗歌鉴赏诵读大会上配乐朗读一首古诗词。

B.试写一首诗,或叙事或抒情。

C.选一首你最喜爱的诗写一篇二百字的鉴赏文章。

[拓展]建议课外阅读本单元五位作者的诗,加深对其作品风格的感受。

自读篇目导读建议

《满井游记》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游记,它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是明清山水游记的特点,可以将它与前两首做比较,会使学生对唐宋和明清游记的不同特点把握得更准。教学本文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它写景状物时采用的白描写法、拟人写法和生动的比喻,还应学习文章的反衬之法。游记开头极力渲染“燕地寒”都是为了反衬满井的春色。学后可组织学生秋游,仿照本文写一篇游记,要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独特的感受。

《峡江寺飞泉亭记》是清代袁枚的著名游记。教学本文注意三点:其一是作者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前两者为主,后两者为辅,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其二是文章表现了作者单纯的赏景是没有多少意味的,只有人的心境、处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山水之乐才更能令人陶醉。其三是文章句式长短交错,骈散结合,既富音乐美,又很有表现力。教学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再造想象描绘文中写景的语句,把学习语言落到实处。

Ⅱ写作

[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思路用自己查到的论据论证研究的主题。

[方法]在本单元学习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课余查找资料。2.选择恰当的论证思路。或者是多方面展开的并列思路,或者是单向纵深展开的递进思路,或者是对比论证的思路,使用哪种,完全由论证的需要来决定。也可以一种为主,兼用其他。3.依据查到的资料,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自己的问题。

[题目]将研究的主题组织成语言精练、形式新颖的题目。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初五册 第五单元】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baibeike.com/yuwen_20694/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