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披文,纲举目张——《滕王阁序》教学札记

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

入情披文,纲举目张——《滕王阁序》教学札记

入情披文,纲举目张——《滕王阁序》教学札记

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硬文。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滕王阁序》就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为钥匙打开滕王阁的大门。但这样一来,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恐怕那点兴趣也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相对典故相对文采这些“技”上的东西,它应该是“道”,是最根本的。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王勃陆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为了让学生好地理解这样的情感,教师不妨简单的加以拓展,如这些快乐的描写和〈兰亭集序〉的第一段何其相似?背背兰亭,想想滕王阁,王羲之和王勃就走到一起了。同样,鉴于个别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兴”里的悲音,教师更要利用好,尤其是第三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里的那只孤鹜,“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确实自觉不自觉流露出一种伤感。为什么明媚的背后有着灰暗的底色?这问题已基本触摸到了王勃心灵真正的脉搏,因为接下的悲就深沉而直白地抒发年纪轻轻的才俊抑制不住的痛苦。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这样两节课下来,自己觉得上的较为轻松,也较为沉重。轻松的是纲举目张,一气呵成;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自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

附录:〈滕王阁序〉简案

1、 请两生画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稍作比较。

2、 “兴”从何见?就两句话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明确:盛地、盛宴、盛景、“盛”人

3、 其中最能激发王勃“逸兴”的当属2、3两段的盛景,可否根据王勃的某句诗而成一照片,并另取其名。学生自由发挥,当为一高潮。

4、 读出“兴”味,如来阁途中,宜快,如开阁门时的骇属,要惊讶,等等。拓展背诵〈兰亭集序〉第一段。

5、 如何理解刚才某同学所谓的悲音?引导讨论“落霞”及以后几句。再次朗读。

6、 为什么这样?自然过渡到后文。

7、 王勃为什么悲?一是千古文人之同感,天高地迥,宇宙无穷,乐极生悲,拓展〈兰〉一文第二段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二是身世使然,补充他仕途上的两次打击,理解他强烈要求入世的愿望。

8、 接下的感情任由学生选择加以说明,他们想讲哪教师跟到哪,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但一定要让学生体味到王勃真真正正的情感,而不能被他的“假语村言”蒙蔽。如他的自慰,如他的无奈,如他的近乎绝望,如他的应承,体会到一颗滴血的心,一盏不甘的灵魂。

可以根据内容继续加以拓展,如〈我与地坛〉里关于生死的话。

9、 写给王勃。一两句话,均可。

板书

绝望?

备注:各字用虚线连缀,顺序如上。其中“振”最高,“兴”次之,喜又次之;“绝望?”最低,“悲”次之,“憾”又次之。

【入情披文,纲举目张——《滕王阁序》教学札记】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baibeike.com/yuwen_24182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