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3.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设计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3.送东阳马生序)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嗜学(shì) 俟其欣悦(sì) 屣(xǐ) 裘葛(gé) 烨然(yè)

缊袍(yùn) 负箧(qiè) 曳屣(xǐ) 媵人(yìng) 贽(zhì)

叱咄(duō) 冻馁(něi) 皲裂(jūn)

二、通假字

四支僵劲(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与之论辨(辨通辩)

三、词义

1.一词多义

若:(1)像。如:烨然若神人。(2)如。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中:(1)在某一范围内。如:行深山巨谷中。(2)内心。如:以中有足乐者。

诸:(1)众。如:今诸生学于太学。(2)兼词,相当于之于。如:假诸人而后见也。

2.词类活用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如: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如:手自笔录。

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如:腰白玉之环。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如: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如: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缊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袍敝衣。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古今异义

余: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如:余幼时即嗜学。今义:剩下的、多出的。

假:古义:借。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今义:与真相对,指不真实的、虚伪的。

游:古义:交往。如: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今义:①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②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汤:古义:热水。如:持汤沃灌。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博士:古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今义:学位名,比硕士高一级。

4.文言虚词

以:(1)介词,用。如:以衾拥覆。(2)连词,因为。如:以中有足乐者。(3)连词,而。如:俯身倾耳以请。(4)介词,把。如:人多以书假余。

则:(1)副词,就。如:则又请焉。(2)连词,表转折。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之:(1)助词,的。如:益慕圣贤之道。(2)代词,他。如:与之辨论。(3)助词,无意义。如:当余之从师也。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弗之怠。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即:弗怠之。

译文: 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省略句:撰长书以为贽。

省略介词宾语之,代这封信。应为:撰长书以(之)为贽。

译文: 写了一封长信把它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

五、文学常识

1.宋濂(1310-1381),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省)人。元末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后负责纂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2.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六、名篇名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余幼时即嗜学。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剖析:这一句起统领全篇的作用,突出了自己嗜学的精神和毅力。

2.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 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剖析:句中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剖析:这一句是作者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总结。勤奋与艰苦是有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原因。

二、重点语段

余幼时即嗜学至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剖析:这一段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这种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作者叙述颇为详细。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文章开头的嗜学,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为全文定下基调。但嗜学与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二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1.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2.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3.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NFA37袍敝衣,与同舍生形成鲜明的对照。最后一句总括全段,指出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审美鉴赏

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的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人物的神态。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了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挂的玉环,腰间的佩刀和容臭,这种华贵的服饰,使同舍诸生烨然若神人。这样就更衬托出作者NFA36袍敝衣的朴素。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使所叙事实的意义得到阐明。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3.送东阳马生序)】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baibeike.com/yuwen_27066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