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 你还将巡演多少场?

教案设计

对于流行歌曲和歌星,人们喜闻乐见。但是,人们对一种“歌星”却颇有微词,那就是“永远只唱同一首歌”的人。

优质课 你还将巡演多少场?

笔者身为教师,关注的不是娱乐卖点,忧虑的是现在有些教师也变成了“永远只唱同一首歌”的人。笔者认为,一些获奖的优质课或名师课正不停地在各地巡演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执教者岂能囿于“优质”而难有突破?

2007年12月中旬,笔者参加了某省的“写作教学年会”,与近200名与会者一起聆听了写作教学观摩课。其中,某一节课的执教者曾获得该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写作)大赛”一等奖,这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该省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最高水平。对于众多年轻的与会教师而言,初听这样“有个性、有张力、有创意”的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艺术的陶冶与精神的享受。但是,这样的课却令笔者深感不安---因为已经不止一次听过。

行内人都明白,为了帮参赛者打造一堂优质课,各级单位都会将其视为头等大事,全“民”总动员,群策群力;为了体验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事人还会不断地借班上课,甚至走出校门、深入兄弟学校,把课上得烂熟于心。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参赛者已经能把课背出来了。这样的优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光鲜的背后有着太多的“群体印记”,好评如潮的情形当然并不鲜见。

笔者从网上粗略浏览得知,在整整两年时间里,笔者听过的这节优质课已经巡演过很多场次了。不说日新月异,至少也该让它精益求精,符合当下的教情、学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比照,笔者遗憾地发现,整堂课在教学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依然如故。

听课者怎能唯“优”是从而难保清醒?

“获奖的课一定是精品”、“我们就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已经成了一些听课者的思维定势;“观摩课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代表们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启示”,成了一些撰稿人的惯用套语。

有一句经典的诘问可以在此套用: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便对么?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好的公开课,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与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课堂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不足与缺憾也在所难免。在这里,笔者想对这节优质课的教学处理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执教教师是否真的做到为学而教、真正关注学生了呢?教学中的三个环节都是教师集中将某个写作技法“交代”清晰,然后再以事例印证。那么,教师是否可以在师生边交流、边练笔中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那些“绝招”来呢?这样也许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虽然教师有朗诵的优势,但上课毕竟不是教师个人的演讲展示,教师需要加入那么多声情并茂的总结语吗?要知道,感知是认知范畴,感动是情感范畴,情感依赖于认知。如果问:学生感知了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感知了。但感知到什么程度?恐怕很难得到认定。我们观课评教不能单看教师教了什么、教了多少,更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

其次,曾有人观课后质疑:假如上课学生的写作基础没有现在这么好,又会怎么样?正如笔者所看到的,学生当天的表现相当不错。无论联想与想象,立意或构思,学生的知识储备都很出色。但这些学生的基础是公开课教师直接“给”的,还是有效“导”的,抑或是学生原本就有的?观课评教者终究体会不到。这班学生未经执教教师辅导时,其相关写作知识、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的基础究竟怎样?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什么?提高了多少?这些问题,都是执教教师无法绕开的。我们知道,只有分析、把握了学生的现状,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设定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而这些因素,都是巡演优质课并不在乎的。

再次,执教教师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仅此而已。在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从课件里选择任一幅自己感受最深的照片,形象地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并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而真实的情形是,教师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画面”强行置换成各个小组“分领任务”,以符合其课件的“预设”。诚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固然可以制造出一个十分完美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它也只能制造出一个确定的世界,一个‘无’的世界。”既然执教教师要体现“生命同构、角色互换”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任由学生自主选择“生命”与自然选定“角色”,否则如何体现“经历过程、体会方法”的设计初衷呢?课后,有人评说该课“好像在戏院里看‘教学剧’一样”,话虽说得有些严苛,但至少证明执教教师陷入了“教师预设太多,学生动态生成太少”的弊病中。在“教师到底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等一连串问题上,巡演优质课执教教师实际上是缺位的。

主办方怎能隐性推波助澜?

当下,一些优质课巡演活动仿佛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部分受邀者乐意“出镜”或无奈“救场”外,作为各级活动的主办方是否也有不可推卸的部分责任?

众所周知,为了显示并提升大型教学研讨活动本身的档次、规格,主办方往往要请一些“腕”级教师来装点或“示范”。而在一次优质课巡演活动之余的闲聊中,一位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对我们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唉!现在一接到要我上《荷花淀》的邀请,我就有想‘吐’的反应。所以我现在都会改上其他的新课。”起于优质课而不止于优质课,这种作为与境界值得业界同行仰视。由此看来,当大环境比较浮躁时,接受邀请的名师自身的清醒何等重要!

巡演优质课存在的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活动本身的问题。只是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原本属于它们的功能被异化了。只要有教育,它们就不会谢幕,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曾有人提出可将优质课细分为三类课型进行:一是概念课。它重在创新,可以理想化一些,可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体系提出挑战。它只是给教师一些启发,代表某种方向,但是不要求立刻这么做。就如T型台上的时装,虽然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那么着装,但它引领着服装设计的方向。二是研究课。它提倡基于日常教学真实状态的公开,目的在于暴露常态教学下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研究改进的对策。三是示范课。主要是基于展示引领的目的而开设,要求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研究和育人等方面均达到一定领先水平,具有样板作用。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方式不失为一剂治疗优质课巡演弊病的良方。

【优质课 你还将巡演多少场?】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baibeike.com/yuwen_343777/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