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下的生成美丽-----由两个小学语文课堂案例想到的

教学分析

一.理念的阐释

预设下的生成美丽-----由两个小学语文课堂案例想到的

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以往的教案、教学设计大都注重教学方法、方式,往往忽视对学习内容的再加工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及学生学习情感的忽略。教师一般只是依据教材呈现的次序和方式展开学习内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在少数,因此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有效地达成目标与掌握学习方法相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臬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在很多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脱离了教案,至少我自己如此。原因很简单,是学生以及y课堂现场的情境推着我们往下走,而如果再加强师生的互动,课堂的生成性是很明显的。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体会,但鲜有人能够很好地总结出来,

听完课,常见教师在那里自怨自哀:“我没有完成教案”,“糟了,我忘说了这句话”,“唉,多好的问题!我当时怎么就把它给放过了,都怪我老担心会漏了下面哪个环节、、、、、这些话背后隐含的是什么?课已结束,可教师的“心”还是在“预设”的“我怎样教”的旧念上。

二.案例与反思:

《坐井观天》课堂片段情景描述:

教师: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1:小鸟说得对。

生2: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众生笑)

师(走近学生,面带微笑):同学们都笑了,你还认为青蛙说得是对的吗?

生2嘟哝着:“青蛙说的是没错呀,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

部分生附和、议论:青蛙说是没说错,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可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说的又是错的”

师:现在我们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天究竟有多大?出示大量课件并要求学生根据课件用“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

的天。”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反思:教师本想以她的“微笑”想让学生自己说出“我错了”三字,但学生并不买帐,尽管没有了开始时那么有底气,但此刻学生仍在捍卫他的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尤其是部分学生的议论使这个生成问题越来越尖锐,而这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恰是达成“理解成语的寓言”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此时能把握住这一美丽的“生成”,在明确青蛙说的是没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探究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这时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他们不由自疑:那么青蛙究竟错在哪呢?这时教师再一次引导组织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成语的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再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人生哲理,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案例中,教师的问题预设意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是预设的问题本身就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而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上走。是将预设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答案进一步前进?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案例2《夜宿山寺》课堂教学描述:

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教师的机智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我们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总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研究生成教学,也是实践新课标的最基实的阵地和途径。

【预设下的生成美丽-----由两个小学语文课堂案例想到的】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baibeike.com/yuwen_383534/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