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

教学分析

自从课程改革在全国推开以后,我经常听到许多老师感叹:现在语文老师不会做了,语文课也不会上了。因为他们感到,现在的课改全是新的要求:教学目标是新的,三维;教材是旧的,却要上出新东西;教学理念也是新的;学习方式更要新的;评价的目的和方式也是新的……总之,什么都是新的;还有,公开课还要上出水平,上出花样,一堂课下来,就像老师打一场仗,老师比学生还累,好像不是学生在学习,而是老师在表演。所以有些老师感叹不会上课了。今天听了徐涛老师的课,可以使大家受到启发。其实,语文教学的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多基本的教学原则,还是要把它继承下来。并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并不是一切都是新的。中国语文教学搞了几千年,我们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是从零开始,从头开始。前不久,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就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了徐老师的课以后,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课上得简简单单,训练得扎扎实实。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

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只有三个:一是复习生字,回顾课文;二是讲读课文,理解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三是课本剧表演。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懂课文为主,没有现在时髦的跳跃式讲读,只是普普通通地一节一节地读好课文,读懂课文。在这次课堂教学竞赛中,把公开课上成了普通的家常课,上成了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借鉴的课,这是一种勇敢的实践。不像有些公开课,听起来热热闹闹,但是要带回到自己的课堂去上,就觉得有问题了。我看过很多特级教师的课,于永正、薛法根的课,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课文,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读懂课文、领悟课文的内涵,没有多少花样,只有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几个教学环节,他们不是把课也上得有声有色吗?教学环节简单,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觉得评价一堂好课应有一个标准,就是从感觉上来讲,听得累还是不累。如果听课的人都感觉累了,小孩子能喜欢这样的课吗?徐老师的一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始终被课文感染着,听课的人也进入了课文生动的情境。

徐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训练为主。语言是种技能,是种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这种语言的训练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只能练出来。这里的练是扎扎实实的练。训练训练,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徐老师的课,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不管有多新,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那些基本的原则、原理、方法,还是应该继承。

比如,识字的问题。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个大问题。重视识字,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张志公先生曾讲过:一个人没有三千兵马怎么打仗啊?就是说你这个人如果不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话,你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怎么表达?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说在课改形势下不会教语文了的话,只要记住这一点,怎么可能不会教呢?在阅读教学中,识字还是一个基础。虽然徐老师上的是第二教时,但整堂课对识字教学是比较重视的。一开始,徐老师就出示剪好的一串串葡萄图片,让学生读图片背后的生字,并以谁表现得好,就把它奖励给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字音读不准时,她及时地纠正;一个学生读准了,再让全体学生齐读;根据字的偏旁形象地认清字形。新课标也好,过去的大纲也好,对识字的要求都是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这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的老师在公开场合,说话也好,朗读也好,如果把哪个字的字音读错了,人家肯定认为你这个人的语文修养有问题。有个教育学院的院长把造诣读成造旨,弄得大家都笑他。因为他是教育学院的院长,把字音读错了,实在不应该。徐老师在这一点上,还是有识字教学的意识的。后面对迫不及待的教学就更到位了。她先让学生读课文中小猴子怎么做的有关内容,再找出迫不及待这个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然后问学生:谁能迫不及待地上来摘葡萄?以动作表演来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最后又将其引申到生活中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迫不及待的时候,比如炎热的夏天到了,你迫不及待地想……学生此时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纷纷抢着说:夏天到了,我打完羽毛球,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想冲个冷水澡。夏天到了,我从外面回来,迫不及待地打开空调,好凉块凉块。放月假了,我迫不及待地等着妈妈来接我回家。……当学生充分地理解了迫不及待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读出小猴子摘葡萄的迫不及待。这个词义的教学,徐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在语言环境中学词,用形象的动作演示词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带着体验朗读加深理解。这就是在学语言、用语言。她不仅教识字,而且教方法,教规律,学生是可以类推的,可以举一反三的。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识字的问题是个大问题,而往往在课堂中受不到重视。而徐老师的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遗憾,如果她在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时,能及时地再次将前面的生字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运用,那就更好了。但是教师这时注重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感情变化的把握,所以忽视了生字的教学。这也是我们好多语文老师常犯的错误。我们要时时想到,字词教学要始终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标对识字教学要求的精神。

另外,我觉得徐老师对读书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开始让学生读课文,指名几人读文后,教师问其它学生:对于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此时,学生争相评价刚才的朗读,而且说得都很中肯,评得也很准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力,还是一次很好的语言交际实践。在读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看课件说说,小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在想些什么?他想干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的有关内容,找出有关句子读读。在指导这一段的朗读时,当听到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徐老师就示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还是读不好,于是她就让学生上台表演小狐狸跳起来摘葡萄的情景,然后问学生:你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地,想干什么啊?你是怎么想的?当学生入情入境时,再让学生读好这一段,此时学生读得好多了。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我常看到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这样要求学生: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当学生读不出味道来,不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共鸣,而是强调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重读哪个词的朗读技巧,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在读文的过程中,徐老师也积极地参预其中,并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在这里我们充分看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时时想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的过程。

现在有些老师也要求学生读,但是给的时间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当中也没有指导,学生读了之后,没有什么提高,往往是读了之后就小组讨论了,就小组学习了,其实课文根本没有读好。我觉得学习语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只有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畅,才有可能把课文中比较优秀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徐老师让学生读要求先自己读。小朋友们一上来很习惯地想齐读,徐老师打断他们,让他们自己读。读中又有指导、有纠正、有示范。然后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其实就是锤练语言。有的老师讲课,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把这个内容讲得差不多就行,也不管他讲得好不好,这个教学环节就过去了。别忘了,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语言的组织,他的用词都是要注意的,徐老师在这堂课上的指导是比较到位的。

我认为,这堂课有两点值得我们商榷。一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课标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这堂课中,从开始的读课文,到最后总结文章的寓义,始终是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目标。我认为,在低年级,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就没有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动力。虽然学生也学得兴致盎然,但这完全是教师导得有方,对课文童话故事本身的兴趣所致。作为教者,如何介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预设和生成的高度统一,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堂课似乎没有给出明显的答案。二是对课文所示的寓义,学生的理解似乎很肤浅,教师问: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你明白了吗?你想对谁说什么?此时学生的理解只限于这个故事。其实这个道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大人有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找狐狸、小兔等的影子,以此认清辨别事物的正确方法,认清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如课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像文中的谁呢?……那么学生的答案也许就不是一种,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是五彩纷呈的,学生至此也就从这篇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中收获更多的人文内涵。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baibeike.com/yuwen_383594/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